谋划战略
——长沙县经验的启迪(2)
鸟瞰松雅湖。 罗启安 摄
战略是大势,战略是全局,战略是长远。
不论是定规划、搞设计,还是作决策,依据时代发展的大势,按照整体全局的要求,遵循历史科学的规律,才称得上具备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,才能够实行战略决策。
谋战略,胸中如有千军万马,举目犹如登高望远,运筹好像纵横市场;时代在胸,全局在胸,历史在胸,规律在胸;起点高,目标远,立足实,思路清,视野开,办法新。不讲战略,大事看不到,小事爱折腾;各种关系纠结不清,局部利益斤斤计较;事业的发展只能像小脚女人走路,大步迈不开,小步也走歪。
长沙县之所以能持续高速发展,善谋战略,常谋战略,是他们又一条重要经验。
早在2008年,长沙县就提出“一县两区、南工北农、分类指导”的战略布局。这个布局的指导思想,就是要利用1%的土地,创造90%的财富。还有99%的土地用来干什么?保护生态资源,贮备后发力量。今天,他们做到了。作为省会城市的城乡结合县,全国排名第8的巨大财富来源于辖区内1%的土地,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!黄金地域99%的土地贮备,又是多大的后发力量!
长沙县的工业是靠制造业发家的。在制造业红极一时的时候,他们便开始谋划产业转型,培植新型产业。当许多地方开始动手调结构、转方式的时候,他们已经顺利完成了由一业独大到多点支撑的战略转型。一大批新型产业迅速发展壮大,撑起了新型工业化的航空母舰。正因为此,这些年,他们在治理环境、保护生态、节约资源的大潮中,依然保持着GDP的高速增长。
县委书记杨懿文说:“长沙县财政收入过亿时(1992年)主要靠中意冰箱,过10亿时靠LG彩电、光阳摩托,过100亿时靠机械制造,过200亿、冲刺300亿时靠新型产业。那么,我们将来冲刺400亿、500亿的时候,靠什么?这些我们现在就要谋划,就要打下扎实基础。我们现在创建零碳县、零碳产业,就是开创一片新天地。给后人留下一片‘森林’,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作为。”
长沙县的经验告诉我们:谋划战略,立意要高。这个立意,就是思想,就是观念。思想有多高,天空就有多高;观念有多新,场景就有多新;想象有多大,舞台就有多大。要想行动快,思想要领先。打开思想的闸门,松开畏缩的手脚,才能大跨步走在前列。长沙县的很多事情,为什么能够快人一拍、走在前列?从根本上说,就是解放思想的成果。
长沙县的经验告诉我们:谋划战略,把脉要准。既要把准时代的脉搏,也要把准本地的脉搏。想当年,许多物质都短缺;看如今,多少产品都过剩?这就是时代的特征。如果在制造业一片红火的时候,他们不是提早谋划新型产业,而是沾沾自喜,盲目扩张,就不可能有多点支撑的新格局、新成果、新气象。这是把准了时代脉搏。南工北农,宜工则工,宜农则农,并进而划分五大功能区,敢于贮备99%的土地,只用1%的土地创造90%的财富。这是把准了本地脉搏。
长沙县的经验告诉我们:谋划战略,目光要远。鼠目寸光,输得精光;好高骛远,吓破人胆。这个远,是要掂量昨天的积累和沉淀,看清今天的优势和短板,开拓明天的愿景和光明。今天的长沙县,正在谋划今后10年、50年、甚至是100年的发展,这岂止是远虑和远见?更多的是胸襟和情怀!
因地制宜
——长沙县经验的启迪(3)
星沙晨练。
很多真理,我们说了几十年,成了老话题。比如因地制宜,就不知强调过多少遍,论证过多少次。现在还在论证,今后还要强调。是因为这样的真理太重要、太珍贵、太有指导作用,而我们许多时候、许多地方却又不大注意,不大重视,不大珍惜。有些问题和失误,就是因为不遵循因地制宜的规律造成的。
长沙县的成功,因地制宜是一条过硬的经验。
经验有时候看起来很简单,真正做到其实不简单。
长沙县不在沿海周边,不属发达地区,也不在省会核心繁华商贸区,这是劣势。但它享受着省会的辐射功能,有着发达的传统制造业、战略新型产业和大量的农业土地。根据地理环境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,他们着力优化国土开发格局,实施“南工北农”的布局。并进而根据全县各个区域的特点,科学地划分为五个功能区:长沙现代农业区、星沙松雅湖商务区、长沙先进制造业区、黄兴会展经济区、长沙临空经济区。
五个功能区职责分明。比如说,先进制造业区:全力打造“工程机械之都”、“汽车产业集群新板块”,积极培育新材料、电动汽车、电子信息、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提升产业层级,优化产业结构。把传统的做优,把新兴的做强,让同类的集中,搞就搞成“高大上”。再比如说,长沙临空经济区:依托黄花国际机场的独特优势,全力培植和发展配套产业。
对各个功能区,不仅有发展思路,而且有具体措施和政策。比如,对现代农业区,除了重点发展现代农业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外,还差异化地配套实施财政政策、土地政策、环保政策。取消工业招商引资、工业产值等考核指标,大幅提高生态保护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。
根据历史形成的区域特色,按特色定功能,按功能定职能,按职能定政策,有效避开劣势,充分发挥优势。这就是生动鲜活的因地制宜。
因地制宜,必须弄清本地优势。不论何地,都有所长,也都有所短。所谓扬长避短,首先得把当地之长、之优势,看准、看清、看实。优势是历史形成的:长沙县有五个区域的功能优势,非一日所成,乃长年累积的结果。优势是可能变化的:制造业,曾经在长沙县一业独大,国内外著名,优势无与伦比。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,经济形势的变化,产业结构的变化,势头开始弱化。优势是时局造就的:长沙县的交通优势、区位优势、信息优势、人才优势等等,都是时局赋予的。优势是可以创造的:原来的一业独大,是前人创造的;现在的多点支撑,是今人创造的;今后的零碳产业,他们正在潜心打造。优势在哪里?优势怎么样?优势哪里来?优势如何去?像长沙县这样,盯住优势,研究优势,才能够掌握优势。优势握在手,定位才清楚。
因地制宜,必须挖掘本地优势。有些优势是潜在的,像一头睡狮,弄醒它,才会威力无比。长沙县许多乡镇、村落,历史文化深厚,自然风光秀丽。他们组织力量把一系列名人故里、名人故事、名人足迹、民间传说等打造、挖掘、整理出来,推介出来。现在的长沙县,不仅有美丽的自然生态,更有丰富的文化液态。挖掘整理出来的文化元素,正在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。潜在的优势,也像矿石中的金子,虽说总会发光的,但不“淘”出来,再耀眼的光也发不出来。
因地制宜,最关键的,是要充分利用好本地优势。优势不用,美观漂亮,也如废屋一栋。虽是“好剑”,任其生锈,只会越来越贱。其实,各地都有优势。但视而不见,见而不用,用而不充分、不彻底、不放大效应,是个常见病。全国有多少机场?像长沙县这样,努力把机场的辐射功能用到极致,专门设立临空经济区,培植一系列配套产业,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,这才叫充分利用优势、放大优势效应。这样的事例,大的小的,长沙县还有一串又一串。
因地制宜,简单吗?有的地方硬是做不到;难吗?长沙县做得很好。
发展快不快,有些原因其实很浅显,有些办法其实不复杂。